湖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于2023年,其前身为2016年创立的先进材料研究院。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青山湖边,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是学习和工作的好去处。
学院现开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二级学科。学院计划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打造成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
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交叉融合,学源结构合理。从2016年起,学院先后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全国著名的C9高校引进优秀人才30余人。现有外聘及在职教师40余人,包括教授9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楚天学子”5人,黄石市“东楚英才”3人,“磁湖学者”特聘讲座教授4人、“磁湖学者”青年才俊4人。
学院具有优良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仪器设备1000余台,其中大型设备55台,总价值4000余万元,拥有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黄石市重点实验室,建有湖北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学院现有4个科研攻关团队,围绕信息功能材料、量子材料、能源新材料、新型电池材料等方向展开,研究方向涵盖了物理、化学、子、生物、工程等多学科领域。从2017年至今共获批科研项目70余项,到账竞争性科研经费950余万元。其中,获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项目18项),省部级项目21项。在科学研究方面我院也取得卓越的成绩。近年来,学院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Energy、Physical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校级教学创新奖共3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秉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理念,自201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以来,至今已累计培养研究生60人,毕业研究生31人,有6人成功申请到美国休斯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读博深造,5人就职于高校和国家公务员岗位,就业率100%。学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科研素养提升、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为国家输送高水平、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四年制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宽广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熟练掌握新材料开发和表征测试技术,具有良好的职业规范和交流能力,具备工匠精神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材料、化学、电子信息、能源、绿色环保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艺优化、产品开发、企业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相关领域继续深造。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如下目标预期:
(1) 职业素养: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工程职业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2) 专业素质:具有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所需的数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和其它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3) 工程能力:了解所选专业方向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熟悉设计、制备、测试和分析材料制品的仪器设备和应用软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借助科学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4) 职业发展:在科研、工程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等领域中,具有新材料设计与研制、产品开发与工艺改进、材料服役性能分析、产业化应用等方面的行业竞争力。
(5) 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多数教师具有海内外知名高校教育经历,教学科研能力强;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平台,学生实践和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完备。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该领域发展速度快,政策扶持力度大,产业规模庞大,人才需求量高,就业前景好。
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热力学与相图、物理化学、材料工程基础、工程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材料科学前沿、电工与电子技术、晶体学、现代材料概论、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材料合成与制备等。
毕业生能够从事新能源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技术与产品研发、工艺改进与产品研发、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成为单位的技术与管理骨干,以及继续读研深造。
学院陆续建成了信息功能材料实验室、能源新材料实验室、环境与催化材料实验室和测试分析中心,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足以满足材料的模拟设计、纳米/薄膜/块体材料的可控制备和精密微加工,同时具备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表征以及光、电、磁、热等基本物性的测试条件。
实验室依托湖北师范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等一级学科优势,面向未来二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的新生代光电转换材料需求,以飞秒尺度光电转换物理为先导,致力拓展到亚飞秒尺度脉冲光电激发,发展超快、超短光电转换激发与探测技术,建立超越当前光电转换材料性能极限的新原理、新体系、新应用。实验室以超快超短脉冲激光激发光电转换微观过程探测为龙头和牵引,以光电转换材料中光-电微观过程为研究中心,特别是以过往较少被探索的光电转换最初期超快超短尺度内的新物理和动力学行为为核心点,以开发未来新一代高效光电转换材料为研究目标,开展超短脉冲激光激发与超快光电探测、高效光电转换机理和高效光电转换新功能材料三个方向的研究。
黄石市重点实验室依托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在黄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于2020年10月14日获批立项。实验室紧密围绕黄石市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新型光电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半导体存储材料与器件、新型半导体传感材料与工艺等4个研究开发方向进行攻关,解决严重制约黄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障碍,推动下一代半导体材料与新型微纳器件的落地与应用,并建立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为黄石市、湖北省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分析测试中心以学校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为中心建设而成的共享平台,在立足服务于校内教学任务与科研工作的同时,也为校外相关结构提供测试服务及其分析检测方案。
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老师们的研究方向,针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再结合地方的产业特色,学院组建了4个科研攻关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电池的正极材料、功能型固态电解质以及碳基负极材料等展开研究,团队与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新型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高功率密度电池。
新型电池材料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转换新材料,着力于材料的新原理与新机制,深化能源转换新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为高效能器件研制提供策略与保障。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团队通过对信息功能薄膜材料的电学、光学、磁学和结构特性等基本问题及其器件应用开展研究,在信息的获取、转换、处理和存储等方面发展新的原理并实现性能突破,推动相关科技前沿领域的发展。
新型信息材料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超导材料与机制研究、拓扑材料探索、量子自旋液体、拓扑量子磁体等新颖量子材料,旨在为实现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高性能数据存储等高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科学基础。
量子材料
学院的前身虽以培养研究生为主,但学院教师仍有丰富的本科教学经验。在学院积极推进下,学院教师教师参与全校的教学轮岗,承担其他理工科学院的本科生教学工作,包括本科生课程教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等。自2016年以来,学院教师累计承担本科生课程84科次,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73人次,指导本科创新创业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4项,校级3项。
学院将于2023年招收首届本科生,专业设置的课堂教学内容除了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外,还有劳动、实践等内容,通过理论学习、现场观摩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原理学习和器件组装等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为进一步引导青年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推动教学创新,掀起学习革命,形成卓越教学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学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我校教研教改工作中。近年来,我院教师申请获批教研教改项目6项,为后续建设好本科专业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学院还着重于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创新比赛,先后获得校级教学创新奖共3项,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自2016年至今,学院教师累计有29人次担任物电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学院本科生的班主任,并始终贯彻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获得校级优秀班主任荣誉6人次。
学院的各类实验仪器设备和科研团队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力支撑,可以开展各类教学实践、课程实践、项目实践、科研实践等活动。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合作,鼓励老师们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近几年,学院教师参加了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共32人次,并在会议上以报告和墙报形式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邀请美国休斯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著名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和学术交流。
联系电话:0714-6576185
官方网址:https://mse.hbnu.edu.cn/
学院地址:湖北省黄石市磁湖路11号湖北师范大学产教融合中心